加载中...

地址发布 老王说明书 宣传中心
查看: 809|回复: 0
收起左侧

[以史为镜] 博主在切尔诺贝利拍照,是无知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8:17:50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近日,某博主在社交平台分享的一组切尔诺贝利打卡照引发关注,该博主称其参加当地旅行团,来到“世界上最危险的旅行地之一”,“徒步三天两夜穿越普里皮亚季小镇”,期间“盖格探测仪的警报声此起彼伏”。照片中,其穿着便服在几处遗迹前合影。

该帖发布后引发热议,有网友质疑博主不穿防护服的行为,并认为其不应该宣传这种地方,可能造成误解、吸引更多人无防护前往。显然,网友的质疑主要围绕着地点和着装。人们反应强烈,是缘于对1986年发生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起严重核泄漏事故的深刻记忆。普里皮亚季城因此被废弃,发生爆炸的电站第4号机组完全被毁,后被水泥封死,称为“石棺”,因而博主在“石棺”前的照片格外给人视觉冲击。

然而,多数网友未及了解的是,自2011年起,乌克兰政府决定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地区对普通游客开放,当地也推出了不少一日或两日旅行团,2019年搜索飞往切尔诺贝利航班的数量就超过了东欧人最爱的度假胜地马盖鲁夫。游客被要求穿着长衣长裤,不触碰隔离区里的任何物品。可见,参观切尔诺贝利的行程本身并不出格。人们之所以习惯性地质疑网红的拍照行为,也因为近年来,不少地点和内容的确让网友感到匪夷所思。那些在马路上、铁轨上、佛堂里、集装箱旁的拍照行为,也确实占用了公共资源、妨害公共安全,或者冒犯了人们的文化常识,与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冲突。

然而,如果一旦有些网红展示的行为超出了人们常规的认知范围,人们也容易惯性地给网红们打上“无知”的标签,未及想一下他们的行为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互联网的本质是让人看到一个更大的,不一样的世界,这是互联网的底色。据统计到202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到了46.48亿人,渗透率超过了 50%。这46亿的数字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同时也意味着它必将呈现出真实世界中个体的多样性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网络中放大的一些新奇特的行为,既缘于网络中的个体想要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在没有触犯道德和法律边界的情况下,其实也是在弥补一种信息不对称,让世界上不同角落的人能够对彼此的认知拓宽一点。然而,互联网的复杂性,也极容易加剧群体极化的行为,动辄批评特异性其实就是这种群体极化的一个体现。有研究发现,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加突出,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学者指出:“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各种原来无既定想法的人,因为他们所见不同,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

在看过了太多对网红行为的批评后,人们再看到一些非常规的拍摄就容易在潜意识里自动加入这一立场。当然,如果在发生过悲剧的地方有不尊重遇难者的行为,或者流露出不合时宜的情绪,那需要人们及时纠正。但如果是正常的行为,人们不妨多一份冷静,先思考一下自己是否也成为了群体极化的一员,从而抹灭了互联网中冒出的特异性。
138c41d1d5560df469b7c4122190f8dfa4f5064972e987f9decf23a5ebd410b7.0.JPG
286d73379cf7bc69aa0f3df878adb6f688b1da4aeccb9d8922623f9f90d15051.0.JPG
c47fc90dec657f10838c7f25d31030691deb7a854e699306d7ececd0eb8f43ec.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们不生产资源,只做资源的搬运工。

tags标签-春满四合院-AvGood-Archiver-小黑屋- |网站地图